第353章 染指金像奖(2/2)

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,www.xitongliuxs.cc,若被浏/览/器/转/码,可退出转/码继续阅读,感谢支持.

香江电影业面临三大死局,人才断层,青黄不接。资本北移,合拍片占据主导。本地市场萎缩,撑不起产业。

陈嘉尚上任金像奖主席以来,采取多种改革措施。

首先,扩大评选范围,允许合拍片主创竞争演技奖,想要以此吸引内地资本,激活奖项热度。但他并不像金马奖那样完全拥抱内地片,依然坚持“保护港产片”的排外条款。

只此一条,在刘景看来,陈嘉尚的改革就是换汤不换药。

拍摄《画皮》的时候,刘景曾经提过此事。陈嘉尚直言,他也有自己的无奈。不是他要坚持,而是很多老资格香江电影人、老牌电影公司,他们要坚持,这也是他们的底线。

即使如此,也遭到不少人反对,杜琪峰公开骂“金像奖跪大陆”。

其次,陈嘉尚新增20%青年电影人评委,年轻化评审团,想要打破老派的垄断。

他试图削弱银都机构、嘉禾、寰亚、鹰皇、永盛、邵氏等老牌公司的影响力,如果这一条能实现,那么第一条才有希望。

第三,细分奖项,新增最佳视觉效果等。以此激励工业技术创新,从而引导产业复兴。

在刘景看来,这就是笑话。

香江电影工业根基正在瓦解,人才北上,内资南下,技术奖就是无根之木。无法扎根不说,只能悬浮在表面上。这场改革如同在沉船上调换座椅,没有什么卵用。

最后,颁奖典礼去电视化,取消TVB转播,改为网络直播,这样能摆脱电视台剪辑限制。

有先进之处,但也就这样了。

没有老派势力支持,陈嘉尚的改革注定失败。

革命的阵痛他们不想承受,那么只能等死。

“我不是在改革奖项,我是在为香港电影守灵。”

燕都首映礼结束,几大主创聚餐,陈嘉尚喝了两杯,泪湿衣襟,说出了这样的话。

香江导演也好,演员也好,都对香江电影业爱的深沉,爱的执着,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救市。

从好莱坞回来也好,北上内地也好,方式不同罢了。

刘景明白,在港片原教旨主义压力下,陈嘉尚想要选择一条尊严赴死的路。

于是直接驳斥,“没有产业根基的奖项,你连守灵的资格都没有。”

“我也想有产业根基,大厦将倾,不就是因为根基已空嘛。”陈嘉尚情绪激动。

“根基?呵呵,港片的根基在内地。没有内地在文化、人才上的滋养,怎么可能有港片的辉煌?港片唯一的出路,就是拥抱内地,主动融入内地,这才有一线希望。固守曾经的辉煌,最后只能你们几个人唱独角戏。”刘景也是喝了不少酒,但凡少喝一些,都不会跟陈嘉尚说那么多。

“嘉禾也是老牌香江电影公司……”

“错了!曾经嘉禾是单纯的香江公司,现在嘉禾是华娱电影公司。我们入驻嘉禾之初,内部掀起的那轮血雨腥风,你不会忘了吧?保守派、顽固派,全部清理了。效果你也看到了,当时的确元气大伤,差点嗝屁。缓过劲儿来,一路走强,朝气蓬勃。”刘景驳斥。

“嘉禾是个例,血肉在香江,灵魂在内地。其他公司,谁敢那样搞,谁先对手搞嗝屁。”陈嘉尚悻悻然。

“越是地方小,幺蛾子越多。你们一个个看不上王胖子,其实还真没人家有格局。我和王胖子喝酒,瞧瞧人家咋说的。什么内地电影,什么魔都电影,什么港台电影,都他妈华夏电影。国家好,华夏电影好,大家都好。自己给自己划小圈子,那就是画地为牢。坐井观天,愚不可及。”刘景嘲笑。

他俩激烈辩论,甄子单一直沉默,范小胖不敢多说,茜茜忍不住了,“他会的成语真多。”

刘景和王胖子是好朋友,茜茜总觉得俩人一丘之貉,对王胖子颇有怨念。我家木头变坏,肯定是王胖子教的。

“他是香江中文大学毕业的。”陈嘉尚笑道。

茜茜一句话,缓和了气氛。刘景也不激进了,陈嘉尚也不愤慨了。

“刘景,今天首映式的轰动,还有预售票房的奇迹,给我不少信心。我希望改革能得到嘉禾的支持,不知道你们的意思如何?”陈嘉尚神色郑重。

“当然可以,不过我有两点要求。”刘景心道一声来了,都是千年的狐狸,陈嘉尚叨叨这么多,目的不就是嘉禾。

“你说。”

刘景竖起两根手指,“第一,取消保护港产片的排外条款,全面拥抱内地影片。第二,接受中央政府的资助,并且允许政府的监督。”

陈嘉尚脸色都变了,两条要求乍看简单,但这是动摇金像奖的根基。

内地片、合拍片一年出产多少部,港台片一年才制作多少部。这条款要是放开,内地和合拍片会越来越多,彻底挤压港片生存空间。长此以往,金像奖哪还有港片。

中央资金若是进来,肯定要话语权,金像奖还有自主性吗?

“如果这样搞,金像奖和金鸡、百花、华表奖还有什么区别?这种改革,没有意义。”陈嘉尚当场拒绝。

刘景的确在图谋金像奖,内地的六大奖项,他没有办法染指。

但有嘉禾在手,陈嘉尚又是金像奖主席,他岂能不动心。

图谋并不是掌控,而是朝着利于自己的方向改革。

如果顺利的话,以后他在金像奖上就会有优势,那么抽奖机会也会源源不断到手。

他和陈嘉尚的第一次交涉,以失败而告终。

刘景不急,机会多的是,心急吃不了热豆腐。他能把童丽亚、曾漓放那么长时间,有的是耐心。

《画皮》五天破一亿的时候,陈嘉尚联系刘景,提出“双轨制改革”的概念。

把最佳影片拆分成两个奖项,一个是最佳香江电影,要求纯港资≥60%,由香江导演和编剧主导。

另一个是最佳华语电影,面向所有华语电影,包括湾湾电影、合拍电影、内地电影等。

演技类的奖项,进行本土保护,最佳男女主角、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新人这三个奖项,至少保留三个席位给香江永久居民。

刘景表现兴趣缺缺,你把具体方案整出来,咱俩再合计吧。

《画皮》上映八天,票房破两亿,韩国观影人次近二百万。

陈嘉尚坐不住了,拿着详细方案直奔横店。

他这时候已经彻底意识到,搞定刘景,才能搞定嘉禾。绕开刘景做嘉禾的工作,徒劳而已。

因为这些天,他已经尝试了。

嘉禾董事会主席刘小丽同志很热情,开口就问是不是有新项目缺资金?缺多少?陈导的项目,嘉禾大力支持,缺多少给多少。

壕气逼人,陈嘉尚觉得自己不整个新项目,好像就对不起人似的。

说到金像奖改革,刘小丽同志更加热情,陈导真魄力,香江就需要你这样做事的人。

句句在夸奖,句句不提实际。

若是追问的多了,她才叹气,我要是年轻二十岁,肯定会跟着陈导大刀阔斧改革。现在岁数大了,精力不济,只能摇旗呐喊。

陈嘉尚悟了,我还是和年轻人沟通吧。

他来到横店,等刘景收工,也不绕圈子,直接把方案递过去,“刘景啊,方案这么多,核心只有一条,保住香江工业火种。在合拍浪潮中,你要助我重构香江电影的身份。”

“身份重构?”刘景好奇。

“今年经济形势不景气,香江电影工业大受影响,离倒闭不远了。基础性的人才,要么去了好莱坞,要么去了内地。电影工业没了,香江电影业也会成为空壳。”陈嘉尚叹气。

去年上任之初,他踌躇满志搞改革。热血解决不了问题,钱才能解决问题。

“资金从哪儿来?今年金像奖的资金,你还是找内地广告商赞助的。化缘不是长久之计,毕竟无源之水流不长。”刘景直指问题根源,没有钱想办事,痴心妄想。

嘉禾敢换血,因为有强大资金做支撑,有内地圈子做后盾,所以有底气。

“成立港片复兴基金。”陈嘉尚一字一顿。

“基金好成立,资金从哪儿来?”

“春秋搞的春华秋实计划不错,给了我不少灵感。我的思路是这样的,内地合拍片收5%税收抽成,扶持中小成本港片。金像奖转播收益上交一半,对新人导演提供无息贷款。保留TVB直播,分拆网络独播权给YouTube和内地视频网站,吸引国际品牌赞助。港府匹配1:1拨款,补贴技术人才回流。修复经典港片,二次贩卖版权,输血本地创作。对特效技术倾斜扶持……”

陈嘉尚侃侃而谈,刘景陷入沉思。

这份方案不可谓不全面,陈嘉尚用双轨制奖项守住本土底线,借内地媒体和资本重建产业链,以技术奇观绑定年轻观众。

在效仿金马奖开放竞赛、吸引产业资源、反哺本土的基础上,有不少创新。

“师兄,梁导问你,《城墙之下》有什么宣传方案?”刘师师推了推师兄,以她的经验,师兄又走神了。

“《城墙之下》不需要宣发,也没必要宣传。”刘景回神。

他和陈嘉尚打了个赌,内地票房破四亿,陈嘉尚需要答应他的一些条件。

“有戛纳评委会大奖在,这就是顶级宣发。”杨蜜神色傲然,好像这奖项是她拿的一般。

三个女孩在这群人中,刘师师没有存在感,杨蜜存在感很足。

“《快本》开始了。”

“调高声音,调高声音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