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8章 加税!加税!制裁!制裁!(2/2)

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,www.xitongliuxs.cc,若被浏/览/器/转/码,可退出转/码继续阅读,感谢支持.

如果你不接受科举制,那老百姓就要把你的人头挂路灯了。

也就说科举制在古代真正完善,

需要花费至少三百年时间,外加一个黄巢。

这项工程太过庞大了,显然不是李翊这一代人能够完成的。

李翊所能做的,就是先把科举制这个框架搭好。

留给后人一个模板,让他们在此基础上改良完善。

这下,是真的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。

当然了,路要一步一步走,饭要一口一口吃。

汉末是世家大族发展的一个峰口。

这个峰口选择很关键。

如果走曹魏的老路,那就是下一个魏晋南北朝。

如果李翊能完成自己的宏伟计划,就能避开魏晋时期的劫难。

为此,李翊已经准备太久太久了……

听完李翊的分析,刘备思索片刻,缓缓点头:

“爱卿此法,倒是巧妙。”

“只是……那些落选的世家子弟,岂不怨恨?”

李翊笑道:

“陛下多虑了。”

“增设名额,世家必喜。”

“此利大于弊之事,地方豪强世家岂有反对之理?”

还是利用人性弱点。

虽然察举制主要服务于世家,但世家内部也要分家。

每年的孝廉、茂才名额就那么几个。

基本上被那些关系硬的大族给垄断了。

其他世家当然不甘心。

如果朝廷愿意增设名额,他们肯定举双手赞成。

虽说要考试,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。

这是妥妥的阳谋。

“设考试,寒门亦可进。”

“世家子弟虽多,但朝廷只取最优者。”

“他们只会怪自己才学不精,而非怨恨朝廷。”

“况且,名额既增,他们反倒会觉得机会更多,不会激烈反对。“

刘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。

“这便是子玉常说的温水煮蛙么?”

“正是。”

李翊颔首,正色说道:

“若骤然废除察举,必遭世家反扑。”

“但若先增名额,再以考试筛选。”

“久而久之,世家便会习惯朝廷主导人才选拔。”

“待时机成熟,再逐步削减举荐之权,最终使考试成为入仕唯一途径。”

不可否认的是,科举制相较于本时代,步子迈得还是比较大的。

因为按照正常发展路线,察举制过后,应当是九品中正制。

九品中正制就是走错的峰口,直接把世家大族推向了顶峰。

完全看门第,看家庭背景,然后把人分成九等。

家庭背景好,哪怕是傻子也能当官。

家庭条件不行,那你就是一辈子受苦的命。

所谓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豪族”正是如此。

但要说明的一点是,九品中正制在当时依然有进步意义。

因为东汉末年的时候,地方的豪门权贵已经把持了察举,弊端百出。

被察举的人,因察举人才能当官。

所以他不会感激朝廷,而是感激举主。

这也是东汉二元君主制产生的原因,属下可以对地方官吏称臣。

但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,对除皇帝以外的人称臣真的好吗?

所以九品中正制说白了,其初衷就是把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收归中央,收回地方官员的人事权。

这是有利于打击地方豪族,加强中央集权的。

为了收回地方权力,不得已为之。

这是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意义,但也仅限于此。

当曹魏真的把人事权收回到中央以后,再想改已经回不了头了。

其弊端开始大量出现,

比如全国的人才都集中到大中正所在的中央。

这就导致地方无才,行政效率降低。

无人治理地方,地方垮台,中央难以独存。

再比如,官员的升黜均操之于中正手中。

则官员便无心于公务,一味地竞相奔走,袭取社会名誉。

不再关心本职工作,其上司对此却无可奈何。

所以,为了尽快收回地方权力,可以采取九品中正制。

但以汉末四百年积攒的弊端,一旦施行了,后面就得承担其所带来的后果。

所以,李翊决定跨过这一步。

直接挑战更加艰难的科举制度。

“善!”

刘备抚掌大笑,“如此一来,既不激怒世家,又能逐步削弱其垄断,真乃妙策也。”

李翊举杯敬道:

“陛下圣明,此事若成,不出十年,天下英才尽归朝廷所用。”

微微一顿,又补充一句,“也尽入陛下彀中。”

刘备欣然饮尽杯中酒,目光望向殿外渐亮的天色,慨然道:

“好!好一个温水煮蛙……子玉,此事便由你全权操办!”

李翊深深一拜:

“臣,定不负陛下所托!”

待聊完刘备的心事后,李翊又开始聊自己的心事。

他取出今日刘备给他买的锦缎,说道:

“如今京畿之地,售卖蜀锦,我们不可不引起重视。”

刘备收敛笑意,目光渐沉。

“司马懿此人,朕素知其能。”

“当年在河内时,他便精于治政。”

“如今竟被曹操派去专管蜀锦,可见其志不小。”

“正是。”

李翊点头,意味深长地说道:

“蜀锦本为益州特产,其质地远胜他州。”

“如今被司马懿以‘官营’之法统制,不仅产量大增,更以低价倾销各地。”

“今日洛阳街市所见,蜀锦已占七成,而幽州毳货不过二三。”

“长此以往,幽州商路必受重创。”

李翊担心的并不是蜀锦有多么畅销,让魏国变得多么多么强大。

那倒不至于。

魏国说到底只是一州。

就算换成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来,即便使出浑身解数,那也不可能发育得赢一统中原的大汉呐。

李翊真正担心的是,这玩意儿会抢占幽州毳货的市场。

要知道,李翊之所以能够让幽州实现自给自足。

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当地的毛皮生意。

但毛皮相较于锦缎是上不得多少台面的。

为此,李翊只能选择营销。

通过自己的名人效应来带动品牌效应。

不仅自己带头穿,还让幽州大小官员穿。

有了这些措施,才使得幽毳有那么点像“高端货”了。

但这高端货毕竟是营销出来的。

论成本、论工艺都是远比不上蜀锦的。

所以蜀锦要是真的倾销进来,很容易让北方的达官贵人改穿蜀锦,而放弃幽毳。

这对于幽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。

李翊是绝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搭建的贸易体系,被一匹蜀锦摧毁。

所以在街市上一见着蜀锦,便立马对其引起高度重视。

刘备沉吟片刻,忽而笑道:

“子玉,朕记得你在幽州时,可是带头穿毳衣,甚至下令官员皆以毳货为礼服。”

“这才让幽州毛皮行销天下。”

“怎么,如今怕卖不过司马懿了?”

李翊自嘲一笑:

“陛下说笑了,幽毳虽暖,但终究是毛皮之物。”

“论华美精致,自然不及蜀锦。”

“那些世家贵胄,哪个不是追慕浮华?”

“若让他们习惯了蜀锦的轻软绚丽,谁还愿意裹着厚重的毳衣?”

刘备挑眉,“那依你之见,该如何应对?”

李翊眼中闪过一丝锐色,正色道:

“臣以为商路讲究一个利益。”

“如果只是单纯禁售,在利润的驱使下,照样会有人走私。”

“何况贸易禁运,本就是双刃剑,我国商人亦受其害。”

“所以与其全面禁售,倒不如放开。”

“只是须严格纳入朝廷管控,并加以限制。”

“哦?”

刘备眉梢一扬,“朕愿闻其详。”

“第一,先禁蜀锦入京。”

李翊沉声道:“

“陛下可下诏,以‘敌国之货,不可轻入’为由,限制蜀锦在洛阳、长安等京畿之地的流通。”

“至少也要让其价高难求。”

刘备眉头皱起,沉吟道:

“此举恐难以服众。”

“商贾逐利,若强行禁止,反倒容易引发黑市,得不偿失。”

李翊早有准备,继续道:

“请循其本,我等限制蜀锦,非是惧其富强曹魏。”

“而是恐其妨碍幽毳销路。”

“今请抬幽毳之名。”

“既然蜀锦以‘奢’取胜,那幽毳便以‘贵’立身。”

“陛下可下诏,定幽州上等雪貂毳为‘御贡’,非功臣不得赐。”

“再令朝中重臣、将领皆着毳服觐见,使其成为‘功勋之衣’,而非寻常富户可僭越。”

虽然幽毳整体不如蜀锦美观大气。

但如果真集中资源织造,那还是能织出比较名贵美观的大衣的。

像雪貂皮,可遇不可求。

李翊当然不是为了卖它,而是为了“抬”它,抬高它的声价。

主打一个营销。

“……嗯,以名位抬价,必然官家贵族子弟争相效仿,此计可行。”

刘备眼中一亮,认可了李翊这条策略。

李翊郑重拱手:

“陛下,涿郡乃我齐汉龙兴之地,幽州更是北疆屏障。”

“若因经济衰败而民生凋敝,将来如何抵御胡虏?”

“司马懿倾销蜀锦,表面是商战,实则暗藏削我根基之祸!”

“所以为大局计,臣以为当加征关税。”

“关税?”

刘备略一思索,便明白其中关窍。

“你是说,对蜀锦课以重税,使其价高难销?”

“正是。”

李翊点头,“据臣所察——”

“蜀锦之所以能迅速占据洛阳市场,正是因为司马懿刻意压低价格。”

“甚至不惜亏本倾销,只为挤垮我朝本土织物。”

“若我们对其加征五成乃至翻倍之税,则蜀锦售价必然暴涨。”

“寻常商贾无力承担,自然转向幽毳。”

刘备沉吟道:

“可如此一来,蜀锦反倒因稀少而更显珍贵。”

“那些世家大族恐怕会更追捧,岂不助长其名望?”

李翊微微一笑,分析道:

“……陛下所虑极是。”

“但物以稀为贵,却也以贵而难求。”

“蜀锦若因关税而价高,只有极少数豪族能享用。”

“而绝大多数富户、官员则只能退而求其次,选择幽毳。”

“久而久之,幽毳依然会是主流。”

“而蜀锦则沦为少数人的奢侈玩物,再难动摇幽州经济根本。”

“如此一来,既不彻底禁绝蜀锦,免生黑市之弊,又让幽毳稳占市场。”

“加征关税还可为国库增收,可谓是一箭三雕。”

“此所谓以价制胜也。”

“好,好一个以价制胜!”

刘备抚掌大笑:

“司马懿想以商战乱我经济,朕便以关税反制。”

“子玉此策,深得朕心!”

李翊郑重说道:

“陛下,经济之争,亦是国运之争。”

“幽州若衰,则北疆不稳。”

“北疆若乱,则中原难安。”

“任何事物,我等都不可轻视。”

刘备大喜,即从之。

当即于次日早朝时,宣布颁布“限蜀锦令”。

此策一出,不过一月时间,立刻打乱了原有的市场秩序。

……

洛阳西市。

一名身着锦袍的河东卫氏子弟拍案而起,指着柜上的蜀锦怒道:

“五百钱一尺?”

“去岁不过百钱,何故暴涨至此耶?”

东家擦着汗陪笑:

“郎君息怒,朝廷新颁关税令。”

“蜀锦入境,十税其六。”

“小本经营,实在……实在……”

“荒谬!”

那卫氏子弟甩袖而去,口中犹自愤愤:

“必是那李翊妒我世家用度奢华,故设此苛政!”

“哼!”

政策一颁布,马上就有奇效。

蜀锦在中原的销量开始大幅降低。

齐汉之所以能够抗住蜀锦的倾销,还是跟李翊的货币改革有关。

李翊已经重塑了国家经济,所以可以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来制裁司马懿。

但历史上的曹魏不行。

因为历史上的曹魏改革货币失败了,直接一夜回到解放前。

货币系统变成了最原始的“以物易物”。

这就导致蜀锦成了硬通货,曹魏根本制裁不了蜀汉。

所以你便能看到曹丕一边穿着蜀锦,一边臭骂魏国官员,让他们不要再穿蜀锦的奇葩景象。

……

益州,成都。

细雨迷蒙的清晨,蜀锦工坊蒸腾的染缸雾气与巴山烟雨混作一团。

司马懿负手立于晾锦台前,享受着蜀锦为他带来的海量财富。

发展蜀锦,绝对是他人生中做过最正确、最辉煌的事。

不今富强了国家,也富裕了自己。

“令官!”

锦官丞陈祗气喘吁吁奔来。

“刚刚得到谍报,齐国对蜀锦课以十税六的重赋,洛阳西市的蜀锦价已翻五倍!”

“什么!?”

司马懿青白面皮微微抽动。

“好个李翊,竟用此等市井手段!”

“令官,中原买我们锦缎的商人较之去年已大量减少。”

“照此下去,今年的国库收入……恐无法向魏王交代。”

司马懿眉头紧皱,心急如焚。

“暂缓往中原销售!”

司马懿一挥手,“此事容我考虑考虑。”

他懂军事、懂人生、懂职场。

但贸易战,确实不是他的长项。

面对李翊的一系列制裁,司马懿竟不知所措。

全然不知如何应对。
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