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8章 阉党陷害孙承宗去职(1/2)

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,www.xitongliuxs.cc,若被浏/览/器/转/码,可退出转/码继续阅读,感谢支持.

天幕之上,文字流转,将辽西走廊的风云变幻呈现在洪武君臣眼前。

【历经艰辛,宁远城修缮竣工。督师孙承宗深谙此地乃关外咽喉,命袁崇焕镇守宁远,自驻山海关,强化前屯防御,以为后援。】

【袁崇焕,万历四十七年进士,原任职兵部。闻辽事紧急,曾单骑出关考察,归来后豪言:“予我军马钱谷,我一人足守此!” 真可谓临危请命,胆气过人。此番受命,正是其时。】

画面仿佛随着文字展开:袁崇焕抵达残破的宁远,立刻展现出惊人的魄力与才能。增城墙,修塔楼,严军纪,练士卒……一座原本颓败的边城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坚固而充满活力。商旅云集,流民归附,竟在战火前沿呈现出一片畸形的繁荣。

【天启五年夏,孙承宗挥师东进,连克锦州、松山、杏山等大小城堡数十座,明军防线向前推进二百余里!一条以宁远、锦州为核心的“锦宁防线”巍然成型!】

奉天殿内,朱元璋看得目不转睛,忍不住一拍大腿:“好!这个孙承宗,是个人才!知人善任,布局老辣!还有那袁崇焕,是个有胆气的愣头青!嗯,像咱年轻时候,敢想敢干!”

然而,与皇帝的兴奋不同,徐达的眉头却微微皱起。他仔细看着天幕上关于袁崇焕的描述,沉吟道:“陛下,此子胆气可嘉,锐气十足,确是可造之材。然……观其履历,不过是新科进士,甫入兵部,并无实际统兵、守土之经验。宁远乃直面虏酋之最前线,将如此重担交予一介书生……孙督师此举,是否太过行险?”

李善长抚须点头,接口道:“魏国公所虑甚是。守城非仅凭一腔血勇,需知兵事、通韬略、善抚卒、明地理。袁崇焕虽有豪言,然终究未经战阵淬炼。若其初次临敌便遭挫败,非但其自身性命堪忧,恐更将动摇整个辽西防线之初基,令孙督宗之心血毁于一旦。”

朱元璋闻言,兴奋稍敛,也冷静下来:“嗯……你们说的在理。是有点悬乎。这孙承宗,胆子也够大的。”

徐达话锋一转,继续分析道:“不过,陛下,孙承宗之策,其核心并非袁崇焕一人,而在于其自身坐镇山海关,构建的这套梯次防御体系。袁崇焕在宁远,实为前出之‘矛尖’与‘坚盾’,而孙承宗自为执盾之人,并经营后援。此布局,深得兵法要义。”

他眼神变得深邃起来,带着一丝名将之间的欣赏:“更重要的是,孙承宗此举,恐有为大明培养下一代守边栋梁之深意。辽东战事,非一朝一夕可毕,需有久镇之帅、能战之将。若天遂人愿,局势平稳,袁崇焕能得孙承宗悉心指点,凭借宁远之险与实战磨砺,只需……只需十年!未必不能褪去书生之气,成长为独当一面、足可抗衡后金之名将!届时,孙承宗可稳坐中枢调度,袁崇焕能驰骋边关御敌,一老一新,相得益彰,此锦宁防线,方可真正称得上固若金汤,传承有序!”

徐达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,让朱元璋和李善长都频频点头。

“十年……”朱元璋喃喃道,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上那座巍然耸立的宁远城,“若能给他十年太平光景,让这一老一少把摊子撑起来,确是好事……”

李善长也叹道:“魏国公高见。孙督师此乃老成谋国之举,既解眼前之急,又布未来之局。若能成,实乃大明之福。”

殿内一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。策略是完美的,愿景是美好的。然而,无论是朱元璋、徐达,还是李善长,心中都悄然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隐忧。

这计划的前提是“若天遂人愿”,是“局势平稳”,是朝堂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孙承宗时间和信任,去等待一个书生成长为一代名将。

可是,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局之中,在虎视眈眈的强敌面前,在已然显露颓势的国运之下……

这宝贵的十年,真的可能如愿到来吗?

这个想法如同阴影般掠过三位大明最高决策者的心头,谁也没有说出口,但彼此的眼神交汇中,都已看到了那份沉重的疑虑。

天幕内容继续,印证了徐达的判断。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